提高对学前教育投入比重,增加学前学位供给!国常会原则通过《学前教育法(草案)》
据新华社报道,6月2日,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,讨论并原则通过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(草案)》(下称《学前教育法(草案)》),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。 会议指出,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点,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,关系亿万儿童健康成长,强化法治保障十分重要。要统筹当前和长远,根据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学龄人口变动趋势,科学规划学前教育资源配置,既有效满足需求,也避免造成资源浪费。要加强财政投入保障,提高对学前教育投入比重,加大对农村地区、民族地区倾斜力度,增加学前学位供给,促进学前教育事业普及普惠、安全优质发展。
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告诉红星新闻记者,学前教育立法,是一直以来大家都呼吁的。学前教育立法主要解决几个问题,首先就是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的问题,强调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服务责任。其次,也有利于解决学前教育存在的小学化倾向问题。 为何必要? 立法明确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服务责任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对红星新闻记者表示,如果政府没有加强对学前教育的投入,那很难推进学前教育的普惠发展和高质量发展,“大家最关心的其实是学前教育的储备和有质量保障,这就强调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。” “学前教育立法,是一直以来大家都呼吁的。学前教育立法主要解决几个问题,首先就是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的问题,强调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服务责任。”熊丙奇说,其中,加强对学前教育教师的待遇保障问题值得关注。“因为学前教育教师的待遇低于义务教育教师,导致学前教育教师的素质还需要很大的提升。” 熊丙奇指出,学前教育立法也有利于解决其存在的小学化倾向问题。当前,学前教育存在严重的小学化倾向,加重了孩子的负担,也违背了学前教育的规律。 有何亮点? “增加学前学位供给”等提振家长信心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邓千秋对红星新闻记者表示,学前教育在我国城乡范围内广泛存在,但此前一直没有出台专门性的立法予以规范,社会各方面对学前教育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也存在不同的主张和看法。 “《学前教育法(草案)》明确了学前教育的概念,确定了学前教育系社会公益事业的定性,规定了学前教育的年限,确立了政府举办为主,鼓励、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参与的办学原则,这些对于规范学前教育办学、保障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”邓千秋说。 邓千秋表示,按照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》的规定,国务院可以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法律案,由后者审议表决。此次《学前教育法(草案)》经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,标志着该草案距离成为正式的法律更近了一步。
陈女士生活在北京,女儿今年3岁。在她看来,学前教育是焦虑的开始,“身边的宝妈发愁孩子的入园问题,怕孩子输在起跑线换城市工作,甚至辞职做全职妈妈陪孩子考试的大有人在,我也很怕走到那一步。3年前公布的征求意见稿中指出了很多焦点问题,让家长们感到很惊喜,我们都很想知道这些内容是否保留、通过。” 2020年9月,教育部曾公布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(征求意见稿)》,提到学前儿童入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接受学前教育,除必要的身体健康检查外,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考试或者测试;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组织学前儿童参与商业性活动、竞赛类活动和其他违背学前儿童年龄特点、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。 陈女士表示,此次会议提出的“提高对学前教育投入比重”“增加学前学位供给”“促进学前教育事业普及普惠、安全优质发展”也让人提振精神。 红星新闻记者 王辰元 吴阳 |